什么榨油健康好吃?

喻秋平喻秋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现在市面上有现成的调和油、菜籽油、玉米油、葵花籽油等等,各种名目繁多的食用油让我们看花了眼。那么,这些不同的油脂又有哪些不同呢?我们该选择哪种油呢?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油的事儿。 先来简单认识下我们所熟知的几种油脂: 从来源上区分,油脂可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大类。从原料来看,植物油中含有人们熟知的饱和脂肪酸、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(俗称三大脂肪酸); 而动物油中则含有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。

1、饱和脂肪酸 在所有的油脂中,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,超过了所有脂肪种类的60%。这种脂肪又称为硬脂,在低温下呈固态;

2、单不饱和脂肪酸 含有一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,被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,熔点较低,常温下多为液体。包含米糠油中的亚油酸、月见草油中的亚麻酸等;

3、多不饱和脂肪酸 由二个以上碳原子的脂肪酸组成,可分成n-3型和n-6型两种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,能调节血脂、降低血液黏稠度,还有抗血栓的作用。 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基本结构,在人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,它不仅可以合成前列腺素,还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,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;

4、胆固醇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,对维持细胞的形态、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;同时,胆固醇也是构成胆汁酸及维生素D的前体。 如果按照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再分,又可以分为: 饱和脂肪酸:不含不饱和键,如C18:0;

单不饱和脂肪酸:仅含有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,如C18:1; 多不饱和脂肪酸:含有两个或多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,如C18:2,C18:3等。 在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中都有油脂的存在。例如烹调用油、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坚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,只是所含的成分和比例有所不同而已。

我们平时在食用含油脂的食物时,摄入的油脂类型和数量就会在身体内不断积累。掌握好“吃油”的分寸很重要! 一般来说,每日摄入的油脂应控制在25克~30克,这样既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,又不会增加肥胖的风险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25克~30克的摄入量指的是烹调油的总量,也就是说每天煎炒烹炸用掉的油脂量要计算在内,一次性买一大堆各类油脂,然后分别使用是不行的哦。因为不同油脂的味道和感觉是不同的,大脑会帮你记住每次吃完油脂后的感觉,并在日后进行对比,判断自己是否过量。 所以,从健康的角度来说,建议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,多用蒸煮、炖煮的方式做菜,少用油炸的方法。植物油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,而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,如果人体摄入过多,容易引起胆固醇升高,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 不只是植物油和动物油有区别,我们在炒菜过程中所使用的油温也是有讲究的:

在烹饪的过程中最好控制温度,不要等到冒烟了再把食材放进去。高温产生的不良物质可能会破坏食材本身的营养素,造成营养流失。另外,油温过高还容易导致菜肴中的蛋白质焦糊,生成有害物质。用冷锅、冷油烧菜也是一个不错的健康习惯。 有研究显示,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日食盐摄取量为6.7~8.4g,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不超过5g的要求。在控油的同时,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盐的摄入的控制。

姚念涵姚念涵优质答主

亚麻籽油、紫苏油、鱼油等“脑油”,富含DHA、EPA(α—亚麻酸在人体内转化而来)等不饱和脂肪酸,可辅助预防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,并对儿童智力发育很有益处。核桃油、杏仁油、花生油等“营养油”,含有蛋白质、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物质。芝麻油、沙棘油、玉米胚芽油等“功能油”,分别在降血糖、抗癌、美容等方面各有一技之长。

不过,由于这些油多数是高不饱和脂肪酸,稳定性比较差,高温加热容易被氧化,破坏营养成分,建议用于凉拌菜或者做馅、调汤。如果必须炒菜或煎炸,可把这类油和价格便宜、不太容易被氧化的高饱合脂肪酸(如棕榈油、椰子油)一起用,减少不饱合脂肪酸的伤害。

市场上除了玉米油、菜籽油、大豆油、调和油外,还出现了亚麻籽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、核桃油、橄榄油等专供不同用途的油类产品。

虽然橄榄油在许多国家是主要的食用油脂,但我们亚洲人的膳食和西方人有较大区别,在橄榄油的生产国,其橄榄果和以橄榄油为主的膳食结构有协同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。而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,人们摄取大量的谷类和蔬菜,适量的鱼和肉,按照传统习惯,动植物性食物分开烹饪,用含有丰富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炒菜,而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(如芝麻油)用于凉拌调馅。如果将橄榄油等专供炒菜用油替代猪油,对降低血胆固醇将是有利的,但不宜替代芝麻油等用以凉拌的油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